| |||||
|
|||||
初次前往庆阳风光综合新能源示范项目330千伏升压站项目一线,我是一个人独自前往的。十余个小时几经周折抵达甜水堡后,再坐上项目部的车辆驶离国道,行驶在绵延曲折的山路上,穿越无数的丘陵、沟壑,沿路人烟稀少,十几里山路才偶见几户人家。 “山一高,天就被推远了,人一稀,路自然就伸长了许多。”大山出来的人,大抵能明白这句话的意境。一个半小时的车程,我一直被沿路的“景致”所震惊,到处沟壑纵横、梁峁交错,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,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印象。 “一年尽刮风,沙来半腿深;白天点着灯,黑夜沙埋门。”司机是当地老乡,他说这是当地的民谣,因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,历来风沙多降雨少,导致荒山多耕地少。因缺水,覆盖在丘陵、墚峁、沟壑上的黄绵土盐分疏松,大风一吹就被刮跑。一年到头凄厉、猛烈的西北风,见山削山、见岭削岭,把所有的山岭都削成浑圆状,树木、花草更不敢顶风生长。 到了项目营地天色已晚,月上山头,被阔大寂静、缺少植被的丘陵反射,墚峁、沟壑交接处墨色斑驳,加剧了光影明暗度,整个世界空明、悠远,事物均以初始的原色呈现。而远处那轮明月,显得更远、更清冷明亮。天际低垂的蓝落至山背,而从沟壑里升起的朵朵团云,如一群羊群漫上坡地,在天边涌现。 老乡说,这里的风总是很粗犷。果然,安静不到一刻钟风又来了,虽在夏季却仍然带着一丝丝寒意,又如有一壶烈酒的劲道迎面扑来。这里的风一年四季都会夹裹着沙粒,吸走地表与空气中的湿度,长此以往,大地只剩下寡薄又不收水的土地。 “这里的风是很有名气的……”村里一位老人告诉我说,十几年前当地报刊《陇东报》曾以“借用风婆一把力,山村喜挂夜明珠”为题,报道几户村民家里购置小型风力发电机发电的消息,这则新闻除了荣获省里新闻“好标题奖”外,亦让当地人第一次明白这百害而无一利的西北风,竟然还有这样的“妙用”之处。 他还告诉我,近年来当地政府以“风”为媒,立足本地二类光能资源区和三类风能资源区,利用丰富的风能资源进行了清洁能源风电开发。先后与华能、华润等国企合作,开发风光资源抢抓国家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机遇,探索出一条绿色开发传统能源与深度开发新能源并行,保护生态环境与创造经济效益并重振兴乡村的新路子。 第二天早起,映入眼帘的是远处山峦一座座风力发电机,银色的柱子、巨大的叶轮,在千沟万壑之上,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整个大地在那一瞬间变得和谐、韵味十足。 几个风光综合项目施工现场,作业人员正在紧张作业,一座座风机已经吊装完成,一组组光伏电板正在加快安装……多个风电场、光伏发电站组成的新能源基地,由一条条输电线路连接到庆阳风光综合新能源示范项目330千伏升压站这个“心脏”,为发展铺设了高质量发展的“快车道”。 留不住的是时光,留得住的是记忆。“风”遂人愿,江水人以“电建蓝”用责任与担当,追风逐日竞风流,为当地的跨越发展孕育新希望,打造奋进崛起的“新引擎”。今天,南湫这个庆阳最后一个通电的乡镇,却要把“风婆”的功力转化为清洁电能输送到全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 初秋的南湫,处处荡漾着奋发赶超的生动画面,把千百年来白昼里因悲苦与艰辛攒聚起来的躁动不安,转化为宝贵的可再生绿色能源,在朝阳中一波一波向前涌动……现在,南湫人真的喝上了“西北风”,化害为利,风电产业已成为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,村民也因有“风”而感到自豪。我想,当地昔日的风沙民谣也会因此而重新改写。 | |||||
【打印】【关闭】 | |||||
浏览次数: | |||||
|